科技处:用有组织的科研推动实现科学研究水平新突破

作者:  来源:科技处  编辑:王沛然    时间:2023-02-22    浏览:

寒假中层干部研讨班和双代会都提出,今后学校发展将聚焦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总量性“大”向结构性“强”转变。学校要着力提升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强化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实现科学研究水平新突破。这一决策部署与学校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科学研究提升工程一脉相承,与学校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高度契合。

一、实现科学研究水平新突破是学校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年来,学校高水平论文数量一直位列我省省属高校第一位,SCI收录论文从2018年的2524篇,快速增加到2022年的4924篇,ESI国际、国内排名从1389、86位分别上升到711、62位,篇均引文数从8.26次提升到14.19次。自然指数排名从国际539位提升到277位,国内排名从第95位提升到第74位。国家级项目数从165项提高到189项,省部级项目从110项增加到202项。五年内,我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中纺联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服务社会合同经费和到账经费从2018年0.52、0.35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2.46、1.32亿元,到校科技经费从2.1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76亿元。五年内新增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11个,市厅级科技平台49个。从近五年科学研究的主要指标数据来看,我校多数指标按照数量都排在省内同类高校前列,但在承担重大项目,产出重大成果方面也存在明显短板。进一步加强科研的内涵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推动实现科研水平新突破,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二、实现科学研究水平新突破需采取的路径与举措

要实现科研水平新突破,有必要改革现有自发式的科研模式,在更好发挥自由探索的基础上,实施以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的有组织的科研模式。为此,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的九大重点举措。根据学校现阶段科技发展的实际,要加强有组织的科研,需要完善科研组织架构,明确职责与研究方向;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内涵建设,形成投入产出联动机制;依托学科集群建设,推动不同学科团队融合发展;加强校地企合作,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高科技协作能力;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活力。

完善科研组织架构,明确职责任务。健全以科研团队为基本单位的科研组织架构,明确校、院(部)、研究院和科研团队四级科研组织的重点研究方向与管理职责,积极围绕研究目标任务,组织实施重大重点项目,着力破解有组织科研的分级管理的问题。

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内涵建设,形成投入产出联动机制。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了人才、资金、条件等创新要素,研究任务具体,建设目标明确,特别适合在平台上建团队,并开展有组织科研,也能快速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此破解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依托学科集群建设,推动不同学科团队融合发展。围绕学科集群的建设目标与任务,各级科研组织要主动发现、对接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学校设置一大项目、大成果为目标牵引的攻关培育项目,着力破解跨学科、跨学院组建科研团队难的问题。

加强校地企合作,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各级科研组织都要发挥“对接地校、汇聚信息、统筹合作、引导供需、招才引智”五大功能,有组织的推动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着力破解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的问题。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高科技协作能力。面对国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全面打压和封锁的时代背景,各科研组织要积极作为,既要立足自力更生,也要注重外部借力。保持国际交流合作通道畅通,参与或主导国际重大创新工程,积极融入全球治理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着力破解科学研究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学术影响力不高的问题。

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活力。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持续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修订科技管理制度,为科技人员“松绑”。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坚持短期考核与长期考核相结合,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在人才引进、课题验收、职称评审、绩效发放等关键环节,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质量和社会贡献,实施分类评价,激发科技人员协同创新,提升团队协同攻关的内生动力,形成投入产出联动机制,着力破解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通过上述系列举措的持续推进实施,学校有组织开展科技活动的能力将会逐步将会逐步增强,以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为特征的科研水平新突破必将尽快实现,我校科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也随之提高。


< 上一篇:国际交流合作处:直面挑战 奋发有为 全... 下一篇:教务处:强基固本提质增效 实现人才培... >
版权所有 © 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