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11月6日下午,“融·解边界,创·见未来”学科交叉青年学者沙龙第十一期活动在博观楼206会议室举办,本期主题为“智能分子”,由化学化工学院承办。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李臻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分子、材料设计》报告中,系统介绍了生成式AI在预测分子结构与优化材料性能方面的最新进展。
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冯佳以《固有手性分子的合成新策略》为题,分享了其在手性分子构筑方法上的创新探索,拓展了不对称合成的技术边界。
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马玉娟在《分子基室温磷光材料的构筑与光学性质研究》报告中,介绍了如何通过分子工程策略设计具有高效室温磷光性能的配合物材料,并探讨了其在光电显示与生物成像等方面的潜在应用。
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张丽丽作《仿生DNA自组装体的构建及应用探讨》报告,从仿生学与纳米技术交叉视角出发,介绍了DNA自组装结构在智能载药、生物传感及纳米机器等前沿方向的创新设计与功能实现路径。
来自人工智能、合成化学、生化分析、纳米诊疗等多个学科方向的十余位青年学者围绕报告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就智能分子的设计原理及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多角度、跨学科的深入交流。
青岛大学学科交叉青年学者沙龙是学校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举措之一,秉持“融·解边界,创·见未来”的主题理念,以“青年学者”为核心主体,以“学术沙龙”为主要形式,每两周举办一次,旨在为青年学者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营造浓厚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氛围,探索新的学科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