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导航菜单

纺织服装学院在医工结合可穿戴领域取得新突破

作者:王楠    来源:纺织服装学院      编辑:伍恒犁   日期:2025年04月30日 16:05   阅读:1

新闻网讯 近日,纺织服装学院联合青岛医学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在 Research、npj Flexible Electronics、Device期刊分别发表题为“Noninvasive Self-Powered Iontophoresis Mask Based on a Water-Driven Fiber Battery”“Ultrasensitive biosensing meta-garment via wetting gradient effect for heat-exhaustion warning”“Stimulus-responsive alternating current electroluminescent textiles for visual human-machine interface”的学术论文。纺织服装学院学院王奕文、李明、李港华分别为论文第一作者,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于宁、青岛医学院张德腾、纺织服装学院田明伟教授为通讯作者。


图1 Noninvasive Self-Powered Iontophoresis Mask Based on a Water-Driven Fiber Battery


覆盖在皮肤上的面膜能够用来解决面部皮肤问题。通过药物小分子经透皮渗透输送,实现祛痘、美白、补水、提亮等功效。近年来,离子透入技术的引入为提升面膜药物渗透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技术通过在皮肤表面施加低强度电场,促使药物以离子形式透入皮肤组织,从而在愈合伤口、促进角质细胞迁移、促进肌肉运动以及恢复肌肤弹性等方面展现出更高的效率。所提出的基于锌锰纤维电池(Zn-Mn@FB)的自供电离子电泳面膜(图1),可实现增强透皮给药的功效。


图2 Ultrasensitive biosensing meta-garment via wetting gradient effect for heat-exhaustion warning


热衰竭是消防员在高温环境中作业时常见的高危病症,其特征是脱水、心率过快和电解质失衡。若未及时干预可能迅速演变为致命性热射病(死亡率高达70%)。传统消防服功能单一,无法实时监测体液成分与生理指标,导致健康风险难以及时识别。所提出的基于湿润梯度效应的超灵敏生物传感服装(图2),实现了五项关键生物标志物(pH、钠、钾、葡萄糖、心率)的同步监测。


图3 Stimulus-responsive alternating current electroluminescent textiles for visual human-machine interface


视觉交互纺织品可通过发光来检测和响应物理/化学变化,并在运动传感、医疗保健和安全防护等场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图3)。与光致发光、机械致发光或热致发光器件相比,交流电致发光(ACEL)纺织品凭借其柔性、稳定性、功能集成性成为可穿戴视觉交互设备的最佳候选。然而,ACEL纺织品通常需要集成多个电子元件来实现视觉交互功能,存在厚度增加、灵活性降低、交互延迟等弊端。追求轻量化和结构简化对于增强功能和优化交互效果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杨伦     

< 上一篇:喜报!电子信息学院温峥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研究成果 下一篇:青岛医学院王建勋教授团队在病理性心肌肥大发病机制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
欢迎关注青岛大学公众号
  •  

    电话:(86)-532-85951111

  •  

    传真:(86)-532-85953085

  •  

    校长信箱:xiaozhang@qdu.edu.cn

  •  

    书记信箱:shuji@qdu.edu.cn

  •  

    地址:青岛市宁夏路308号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青岛大学                 鲁 ICP 备案 05001947 号 - 4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