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青大

刘慧晏:真积力久则入

作者:  来源:  编辑:李鹏    时间:2019-05-20    浏览:

青岛大学来信息,说今年十月将迎来办学110周年,希望能够说几句话,以为祝贺。我在原青岛大学工作过11周年,迄今调离已经22个年头。1993年,包括原青岛大学在内的四所高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青岛大学。因为有青岛医学院合入,新青岛大学的办学历史便可从创办于1909年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算起。据说,对此有人不以为然。我则认为这样算,有道理。天上一月,广印万川,不是很美好的事情吗?!

山东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都是我的母校。按学统,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大学也可溯源于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再加原青岛大学的工作经历。如此而言,我与青岛大学的缘分,实在不浅。那么,就各说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大学、青岛大学一则故事,以祝贺青岛大学办学110周年吧。

一、山东农业大学的故事

1980年,我被录取入山东农学院(我们毕业前改称山东农业大学),成为植物保护系的学生。说“被录取入山东农学院”,是因为我填报高考志愿时,根本没有填报山东农学院。据说,那年山东为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有计划地切出特定分数段的考生,不管志愿填报如何,直接录取到山东农学院。尽管入学前,很有意见,甚至想放弃入学资格。但入学后,却发现学习农业科技真是有趣得很,我热爱上了农学院。那时,我们的院长是著名的烟草研究专家陈瑞泰先生,他的研究团队隶属植物保护系。一次,陈瑞泰先生授课,课间给同学们展示烟草原产地辨识技能。来自于15个不同产地的烟草,经陈先生从容品吸,竟然能够一一准确地辨识出来。人的感觉,加以专业熏陶,能够这样精巧细腻,真是令人叹服!陈瑞泰先生任职山东农学院院长时间非常长,威望很高。现在想来,作为大学校长,在师生中的威望,除了道德因素外,很重要地是与学术造诣有关,因为大学毕竟是令人景仰的传道授业场所。

二、山东大学的故事

九十年代初,我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龚克昌先生和赵明先生。龚克昌先生是高亨、陆侃如、冯沅君三位文史大家培养出的研究生;赵明先生在吉林大学时,是公木先生的学术助手。龚克昌先生跟我说,他们读研究生时,有《诗经》课程,主讲是高亨先生。眼看学期过去一半,高亨先生却始终不提开课的事。同学们困惑难忍,请问高亨先生《诗经》何时开讲?高亨先生只淡淡地问:《诗经》背过多少篇了?如此一问,惊得同学们一身冷汗。等305篇全部背过以后,高亨先生才把学生们召集到家里,连续讲解一周。讲解的过程中,《诗经》篇章纵横揉合、融会贯通阐释。有了背诵的基础,龚克昌先生和同学们在听课时,感觉整部《诗经》生机充盈、活跃灵动了起来,人人如同醍醐灌顶。

高亨先生师承乾嘉学派,讲求训诂、考订、义理、辞章功夫。这种扎实的学风,即使再过110年,也不会过时吧!

三、青岛大学的故事

与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焱、校长夏东伟聊天时,说及“周五之夜——社会文化新视野”系列学术讲座,十分高兴地知道:讲座从1995年创办,至今已经25年了,始终没有间断。听了以后,作为创办者之一,我很受感动。几天前,原青岛市市长王家瑞来云南参加相关活动,我问是否还记得为“周五之夜——社会文化新视野”作报告的情景。王主席笑着说,怎么可能忘记呢!讲座题目:“中国市长漫步世界经济论坛”,不是你给我出的吗?

讲座事小,但其中所沉淀着的青岛大学人敬业精神却至伟至巨!“行者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荀子在《劝学篇》里把“积”作为一个思想范畴提了出来,举了许多“积”的例证,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结论是“真积力久则入”。青岛大学办学已经“积”了110周年了,成就了今天的气象。再“积”10年,20年……作为校友,我衷心期待依山傍海的青岛大学能够名入国际知名品牌大学。

是为祝辞!

(刘慧晏,1987年7月至1998年4月在我校工作,曾任文学院副教授、校团委副书记、书记。现任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


< 上一篇:毕业季|长图定格你大学最难忘的十个瞬间 下一篇:“岁月如歌 初心永在”--原校党委书记胡... >
版权所有 © 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