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活力青大

>

正文

活力青大

躬耕讲台卅二载 守得桃李满园香——记国家教学名师、自动化学院院长于海生教授

作者:李雨馨 孙卿悦 姬晓娜  来源:  编辑:刘毅    时间:2019-03-22    浏览:

“同学们,大家有什么问题可随时来找我。”在每一届学生的首次现场与网络同步公开课上,于海生都要公布他的办公室和实验室地点以及联系方式,然后,还不忘叮嘱一下,“我一般都在实验室”。

这位总是精神饱满、性格直率随和、师生眼中的好老师,就是我校自动化学院院长于海生教授。自1987年入职我校后,于海生已躬耕讲台32年,他也从最初的一位普通老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学院的系主任、副院长、院长,并且成为省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级教学名师。

注重教研,打造国家精品课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全国绝大多数高校没有计算机课程,很多人甚至连计算机什么模样也没见过。于海生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以后,入职我校主讲《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最开始接手这门课时,于海生翻遍市面书籍,发现仅有的几种教材大都拘泥于过时知识,既不好懂,也不实用,难以适应教学发展需要,于是他决心编写一本最新最前沿理论技术与自己亲身实践成功案例相结合的新教材。

“当时没有什么指标要求,就是想编写一本学生能接受、实用性强的好教材。”于海生回忆说,“那时没有电脑,所有文字表述和原理图表,都得手写。我在这边演算起草,我夫人在另一边帮我誊写。夏天没有空调,脸上和身上的汗,总是哗哗地流。”

经过数百天的挑灯夜战,于海生硬是在2年内,手写出了长达48万字的《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书稿,手绘了百余幅精确的原理图表。当他抱着两大捆书写工整、厚达15厘米的书稿,拿给他导师和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审看时,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当时最好的教材,决定尽快出版。

于海生主编的《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一经出版,就广受师生赞誉和学界关注。目前这本教材已3次再版、40多次重印,印数达40余万册。该教材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被评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此外,于海生还编著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计算机控制技术》,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这两本教材,全国很多高校的相关专业都在选用,最多的年份有两百多所高校,现在也仍然有100多所高校在选用,包括许多985和211高校。

近三十年来,于海生以这两本教材所主讲的课程,持续受到学生喜欢和好评。2016级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秦宾立,这个学期刚上于海生的课,他说:“于老师的课信息量很大,但是很有层次感,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际联系特别强,听着不累,收获还大。”2016级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吕友东,说起于老师的课,喜欢之情仍溢于言表,“于老师在课堂上,总能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和乏味的理论内容,用简明语言和科研实例解释清楚,总能使我们受益匪浅。”

从1990年到现在,于海生将积累的经验,不间断地倾注于这两本教材的修订和改进上。他主讲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也从校级精品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全程录像在数字教学平台上面向全国开放。

温厚教导,启迪学生全面成长

从教32年来,于海生一直坚持每年都给本科生上课,从未间断。“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这也是我的本职工作。”于海生说,他周围有张嗣瀛院士等很多值得尊敬的老教授和中青年教师,都为培养青年学生付出了很多,他们无私奉献、严谨治学的态度值得学习、传承和弘扬。

多年来,于海生有一个教学法宝,就是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学生都是好学生,没有所谓的三六九等,应多了解学生并因材施教。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会多问他们几个‘为什么’,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他说。吕友东在做实验时遇到了电机启动电流过大的问题,通过调整控制器参数却一直无法解决。于海生了解情况后,并没有立刻提出解决方案,而是通过问题一步步引导,让吕友东自己发现问题症结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法。吕友东说,“于老师这种方式很好,不仅问题解决了,也培养了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于海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2008届研究生刘进,至今非常感谢于海生的悉心指导。“我性格好动,喜欢张罗事情,也喜欢钻进实验室捣鼓各种器材。”刘进回忆说,在于海生的鼓励和指导下,他在担任班长期间,组织同学参加过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并都取得佳绩;他个人也通过不断探索,独立完成了双容水箱液位控制系统、西门子PLC试验箱等的设计和制作,为某公司成功开发了蒸纱机产品。“这些经历,为我如今在海信公司的研发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也支撑了我的快速成长。”刘进说。

“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于老师前后给我反复详细修改了七遍。”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2014届研究生、现就职于诺基亚青岛研发中心的祝宁回忆说,始终忘不了在于老师指导下钻研论文的宝贵经历,她曾经晚上发初稿给于老师,第二天发现收到了带着密密麻麻批注的修改版论文,邮件发送时间是凌晨两点。

凡是对学生成长有利的事情,于海生总会毫不犹豫去做去支持。学校曾有一个赴美国特拉华大学交流学习的机会,2017级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生孙筱菲说,“本以为于老师会因为怕耽误我们学习和科研,不会同意让我们参加的,所以我们也没敢给于老师提起。”但令他们意外的是,报名快截止时,于老师急匆匆地从楼上下来,推开实验室的门对他们说:“那个访学活动你们怎么没有报名呢,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以后对你们做学术、找工作都有很大帮助,你们得报名,赶紧报名。”就这样,孙筱菲他们也因此多了一份难得的出国交流学习经历。

坚守初心,不断提升教研高度

于海生非常重视教研相长,他认为通过科研来提升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工科类专业的教学与学习尤为重要。作为自动化学院院长和我校“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负责人,他多年前提出当好教师的十六字原则,即“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现已成为了学院全体教师的价值认同和工作遵循。

“当我站上讲台,心态就立刻不一样了,我要对所说的每一句话负责,要对讲台下的每一位学生负责。”于海生表示,作为教师,要不断给学生提供精品课程,要教真东西、教好东西。为了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他利用业余时间做了大量科研工作。

目前,于海生主持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国家级教研项目7项;主编国家规划教材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教研课题6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17项;发表学术论文182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152篇),SCI收录38篇、EI收录104篇;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7项,山东省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等。

早年间于海生备课,一直都是手写教案,后来多媒体教学,他仍坚持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来教学。以前新开一门课程,每堂课他至少花比课时多三倍的时间来备课,后来课程内容烂熟于心了,他也仍然保持至少提前一天备课的习惯,以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我做老师的初心不会变,认真做个好老师的初心也不会变。”他说。

多年来,于海生担任学院副院长、院长职务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很多行政性事务工作占据了大量时间。“教学科研的时间从哪来?当然只有挤了,只有熬夜了。”于海生说,很多年来,他没有周末和假期的概念,熬夜成了固定的生活习惯。他的妻子赵洋说,“这么多年了,我们家从没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家务我全都包了。他有时晚上十二点后先睡会儿,凌晨两三点再起来做事,然后五六点再睡一会儿。”她笑言,“大概只有退休后,我们才能过正常生活了。”

“大学的主要职责就是培养人,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我从来都没忘记这个初心。”于海生说,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高度,这依然是他今后的奋斗目标,也是值得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


< 上一篇:张家惠:把思政课上成网红课 下一篇:杨喆:要对教学永远葆有爱和热忱 >
版权所有 © 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