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集萃

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重要回信精神暨《东方论坛》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作者:  来源:  编辑:郭书君    时间:2021-07-13    浏览:

校党委书记  胡金焱

(2021年6月15日)

各位专家学者,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重要回信精神暨《东方论坛》工作研讨会,召开这样一个会议非常及时,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今天我们邀请到了这么多在学校人文社科各个领域里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参加学习和研讨,可能是我们《东方论坛》期刊历史上的第一次。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不仅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寄予了厚望,也对我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担当责任使命,提出了殷切期望。我们学校有《东方论坛》和《山东高等教育》两个人文社科期刊,学校高度重视这两个期刊的建设,将其建设目标写入了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文件,并给予了有力度的建设支持。总书记的回信,为我们人文社科期刊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通过期刊搭建一个学术平台,为服务人文社科建设,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认为,人文社科期刊应该承载四个功能:一是文化传播,二是学术繁荣,三是话语引领,四是学科助力。

第一,要发挥好文化传播的功能作用。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5周年,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人文社科期刊,首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文化传播载体,做好中华文化的发掘、创造和传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正如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其次,要做好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互鉴工作,通过期刊在润物细无声当中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正如总书记指出,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再次,人文社科期刊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为中华文明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做出贡献。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对此,一方面,我们需要代代守护,薪火相传,另一方面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总书记教导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二,要发挥好繁荣学术的功能作用。

繁荣学术的核心是学术创新。我们山东是一个经济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既是经济文化大省,也是强省,这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提供了丰裕的素材,山东社科界有责任也应该有信心打造具有山东风格、山东特色,独树一帜的“山东学派”。

从经济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在很多方面都是出创新经验的地方。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贸工农一体化、股份合作制改革中形成了“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诸城模式”“周村模式”等;在海洋开发中,形成了建设“海上山东”的海洋经济战略;在发展商贸物流中,沂蒙老区临沂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国物流之都”,享有了“北有临沂,南有义乌”的美誉。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了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的要求。为此,山东正在全力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实施了以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等为内容的八大战略,并着力推进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从文化上看,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山东最有代表性,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省份。山东是舜帝故里,史书记载舜生于诸城诸冯,山东也是东夷文化、齐鲁文化的发源地。东夷文化从距今约9000年的后李文化开始,到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在山东这片土地上,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圣文化,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文化等。兴盛于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汇聚了儒墨道法兵等诸子百家,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局面。所以一些人说山东文化因受儒家文化影响而封闭保守,是不正确的!“百家争鸣”来自山东,充分说明这一文化是开放的、包容的,而在滕州诞生了最早研究力学、光学的“科圣”墨子和中国建筑工匠鼻祖鲁班,则充分说明这一文化具有创新性、创造性。我们今天经常说“墨子精神”“鲁班精神”,就是勇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和富于创造的“工匠精神”。为此,我们今天大力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追溯源头都在山东。山东是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代表性省份,据考证,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齐长城,是目前有据可靠、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有“长城之父”之誉,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革命文化方面,山东也很有代表性,中国共产党一大的13位代表中就有两位来自山东党组织,他们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革命先驱、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王尽美和邓恩铭。在革命战争时期,从“红色胶东”到“ 沂蒙精神”, 从台儿庄战役到胶东战役,从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到莱芜战役、济南战役,在齐鲁大地这片红色革命热土上,红色精神感天动地。

这么多的资源,这么多的文明,这么多的文化,这样一片沃土,为山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如果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界充分挖掘山东经济、社会、文化资源,展开系统深入研究,把山东研究透了,就一定能够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学术体系,就一定能够形成独树一帜的山东学派,也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做出巨大贡献。我想,这也就是山东大学提出要培育造就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山大学派”的缘由。

就我们人文社科期刊而言,如果通过设立专栏、专题、专论,引导专家学者围绕山东经济、社会、文化展开研究,我们的期刊就能形成自身独特的研究风格,塑造自身的品牌,也有利于推动山东学派的形成。

第三,要发挥好牵引学术话题的功能作用。

总书记嘱咐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界要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在国际上切实增强本土化、中国化的学术话语权,打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里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话语的设置能力,或者说学术的话语引领力。就山东而言,从历史上看,山东从来都是我们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镇,我们出现了、涌现了一大批名家大家,甚至学术大师,他们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拥有高度的参与权、话语权。从三十年代的闻一多、梁实秋、洪深、游国恩、老舍、沈从文等名流荟萃到五十年代冯陆高萧、八马同槽,以山东大学为代表的山东哲学社会科学界创造了人文社科历史上的两次辉煌。而《文史哲》期刊也成为成就这些专家学者的重要学术平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时代,我们的人文社科期刊也同样责无旁贷,应在引领学术话语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要依靠我们的专家学者组建团队,瞄准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围绕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做好顶层设计,设置话题,引导话题,引领学术前沿,组织重大课题攻关,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智库研究等方面形成一批掷地有声、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展示山东的学术风采,巩固山东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第四,要发挥好助力学科建设的功能。

对于一所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大学来说,有一份好的人文社科期刊十分重要。通常,哲学社会科学较强的大学,人文社科期刊影响力都较大。人文社科期刊通过服务学科、支持学科,不仅能够推动学科发展,成为学科成长的助推器,同时期刊依托学科,也滋养和成就了自身。《文史哲》就是一个例证,它不仅是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见证者、贡献者,记载了山东大学文史学科发展的过程,同时,《文史哲》在国内人文社科期刊界的影响力也是山东大学人文社科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

我们学校对办好《东方论坛》和《山东高等教育》两个期刊寄予了厚望。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同时也是期刊的作者,我对如何办好期刊,提出三点建议,就是要打造“五个一工程”,融入“四个圈”,搭建“三个平台”。

第一是要打造“五个一工程”。

哪五个“一”?一是要有一个好的编辑团队,这就是要有专业素养、职业精神、学术情怀和独到眼光;二是要有一套好的办刊思路,可以说从栏目的科学设置,专栏的精心设计,到选题的判断、选择,到特色打造与形成,无不在检验办刊的思路与眼光;三是要有一群好专家站台;四是要有一群名专家赐稿;五是要有一群好同行捧场。

第二是要融入“四个圈”。

一要融入学术圈。我们的办刊人都要成为行家、专家。由于期刊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法学、管理等多个学术板块,要有合理分工,让不同专业的编辑融入不同的学术圈。二要融入学者圈。要通过期刊平台发展学者群,放大学者群,融入学者群。三要融入同行圈。要融入期刊群,与同行成为良好的合作伙伴,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四要融入平台圈。现在有C刊平台,论文转载平台,期刊联盟平台等等,要努力通过提高办刊水平,进入平台圈,融入平台圈。

第三是要搭建“三个平台”。

一是搭建高层次的学术平台。要志存高远,明确办刊目标与追求,孜孜追求,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二是搭建扶持中青年学者成长的平台。发表文章不能只看“资历”和“名气”,仅仅以“貌”取人,还要以“才”取人,以质量论英雄,不拘一格降人才,使期刊成为青年学者施展才华的舞台。三要打造学术人才储备的平台。我们大学里每年都要引进大量的青年学者,期刊尤其大学期刊要着力培养后学、培植新人、培育新锐,将今天的年轻人造就成为明天的著名专家学者。


< 上一篇:把高等教育放在区域发展重要位置 下一篇:科学谋划 精准施策 做好“十四五”的开... >
版权所有 © 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