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书记胡金焱在《大众日报》发表理论文章谈“推进高等教育发展”

作者:  来源:  编辑:王沛然    时间:2023-09-05    浏览:

新闻网讯 9月5日,《大众日报》刊登我校党委书记胡金焱的理论研究文章“在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

文章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建设目标,山东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推动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勇担教育强国建设使命担当。地方高校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要主动作为、坚守本分、补齐短板,为山东强省建设提供坚强支撑,为教育强国建设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育强国,山东应担当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处于关键地位。当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随着我国中度老龄化阶段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迫切需要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迫切需要建设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此,《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迈入教育强国行列,这个时间安排比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早了15年。

从山东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做出了一个明确判断:山东发展进入了全面求强、大踏步向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走在前、开新局”,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全面求强”,同样包括实现高等教育由大而不强到大而强的跨越。近十年来,山东高等教育大步向前,办学活力、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日趋增强。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要“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省属高校实现突破”,出台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了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双高”建设计划,着力推进高校“冲一流”工程,近期正在紧锣密鼓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工程。

但是,纵观我省高等教育发展,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区域布局结构不平衡,高等教育资源效能未能有效释放;省级财政投入能力不足,地市缺乏支持动力;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存在追求规模,扩张专业,同质发展,办学水平质量不高;服务社会能力不强,获取社会资源能力较弱;等等。

为此,我省高教强省建设任重道远。一要切实落实和兑现“双高”建设、“冲一流”工程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以服务山东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为导向,选准选好一流学科,推进“811”工程行稳致远。二要切实实施省市共建计划。说到底,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各个高校坐落的城市,为此,建设高教强省,需要省、市两级政府上下联动、共同支持、协同发力,才能形成强大合力。三是地方高校要走出依靠外延扩张的办学老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高水平大学建设,地方高校应有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作为地方高校,也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区域发展需要,坚持“四个面向”,以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为己任。加强学科建设,要有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要进行全局性谋划、系统性布局。

第一,在学科布局上,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多点突破。按照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强化优势原则,选择若干学科重点建设,精准滴灌,久久为功;同时,也要按照有为有位原则,统筹其他各类学科建设,多层推进、多点突破,打造点上有高峰,面上有高原,高峰高原相结合、多学科协同融合发展的学科生态。

第二,在学科发展上,要与时俱进,动态进行存量调整、增量优化。存量调整要善于做“减法”,从学科摊大饼到集约发展,从重数量到重质量,实现学科从“瘦体减肥”到“健体强身”;增量优化要善于做“加法”,要强化“新兴、交叉”,以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的“四新”建设为契机,结合自身比较优势,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打破学科发展壁垒,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实施学科跨界融合,交叉复合,培植若干具有学科基础和发展潜力的新的学科增长点,着力打造未来的优势学科。

第三,在龙头学科建设上要有“冲一流”意识。以“高峰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为龙头,集成相关学科,凝练若干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组建基于“学科+”的学科集群,打造新型学术共同体,努力建设成为学校的学术高地,成为冲击一流学科的突破口。

高质量人才培养,地方高校要坚守本分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责,着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也是地方高校的本分。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牢固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体,高水平教学、科研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办学宗旨;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以供给为中心向以需求为中心,以投入为中心向以产出为中心转变的“四个转变”;要真正落实学生回归课堂、教师回归教学、学院回归人才培养、学校回归教育事业;要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有效推进“思政育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质量文化;要大力推进专业现代化改造,促进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打造“金专”;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性重塑,实施“课堂革命”,打造“金课”;要建设一支能够胜任学科、专业不断发展变革需要的高水平、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打造“金师”;要积极参与教材建设,打造一批体现新理论、新思想、新内容、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的“新教材”;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深度融合,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专业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服务社会发展,地方高校要补齐短板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五大职能之一,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服务社会能力不足是地方高校的一个短板,获取社会资源能力有限也成为制约学校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服务地方能力建设,不仅要成为科研成果的研发地,也要成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地。

一要树立“在服务中找资源,在贡献中求发展”的理念,破除重研究、轻开发,重基础、轻应用,重论文、轻转化,重纵向,轻横向的传统观念,建立健全支持服务社会的政策机制和制度安排,破除“五唯”,设置产业型教授,鼓励不仅要把文章写在Paper上,还要写在祖国大地上,让服务社会有名有利更有力。二要瞄准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广泛开展校地合作、校社合作、校企合作、校研合作,以共建学科专业、共建学院、共建研究院、共建实验室、共建协同平台等方式,将高校的教育资源、科技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利用起来,全方位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三要构建高校服务社会的科技成果“供给库”和“需求库”,形成“对接校地、汇聚信息、统筹合作、引导供需、招才引智”的有效机制。同时,在学科层面上,要切实增强服务社会意识与“获取资源意识”,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努力抓对接、抓合作、抓服务,切实提升学科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专家学者层面上,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专家学者具有强烈的成果转化意识,要改变部分学者在服务社会中打工仔式、个体户式服务,建立健全以学校为牵引,以激励为导向,以服务对象、学者和学校三方共赢为目标的合作新机制。

全文链接:https://dzrb.dzng.com/paper/paperShare/id/823119

 


< 上一篇:学校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 下一篇:新学期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听课调研 >
版权所有 © 青岛大学